政策对虚拟现实(VR)产业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产业规模目标与规划
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产业规模目标,推动VR产业快速发展。例如,《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(2022—2026年)》提出,到2026年,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(含相关硬件、软件、应用等)超过3500亿元,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2500万台。
2.关键技术融合与创新支持
政策鼓励VR与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提升“虚拟现实+”的内生能力,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,推动高性能虚拟现实专用处理芯片、近眼显示等关键器件的发展。
3.多行业应用场景拓展
政府推动VR技术在工业生产、文化旅游、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,支持文化展馆、旅游场所开发虚拟现实数字化体验产品,培育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。
4.区域集聚与生态发展
政策提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VR产业集聚区,支持虚拟现实生态发展,推动产业规模化与特色化融合应用。例如,上海、四川、河南、山东等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元宇宙、工业元宇宙、虚拟现实等相关产业。
5.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
政府通过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手段,鼓励企业加大对VR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投入,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。
6.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
政策强调加快5G网络、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,为VR技术提供坚实支撑,同时加强VR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,为行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。
7.数据跨境流动与国际化发展
政策推动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,支持VR产业的国际化发展。例如,北京市发布《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》,推动数据资源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通利用。
综上所述,政策通过明确目标、技术创新、应用拓展、区域集聚、财政支持、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化发展等多方面措施,显著推动了虚拟现实产业规模的扩大和高质量发展。